夏令营
【营长手记3】 既然孩子终将远行,不如送他经典防身
来源:华育天下经典教育学校 日期:2018-07-10 08:49:55 点击:223 属于:营长手记
昨天看到个段子:
健康的人,会有一百个愿望。
不健康的人,只有一个愿望。
段子的逻辑用到教育上也挺贴切:
孩子没问题时,家长会有一百种期待。
孩子有问题时,家长只有一种期待。
家长无疑都希望孩子好。为了这个好,竭尽所能,做了很多。
问题是,什么才是“真好”?
不把这个问题思考清楚就上路,相当于想去北京,买了去哈尔滨的车票。
不生病很难体会到健康的可贵,孩子不出问题时,很难思考什么才算“本”上的教育。
人们习惯用“对”、“错”描述事物。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并不适合教育。

教育的主体是人,人随时在成长变化。人可以这刻对下刻错,可以一边对一边错,还可以有的对有的错。
教育的定义很多,我喜欢下面这个:教育的本质是“就人性开发人性”。
因为针对人性开发,所以会承认人的共性和差异性,会直面人的光明性和黑暗性,会尊重生命的全程性和全幅性。
所谓“本”,就是树的根。根壮了,有滋养了,自然枝叶繁茂,繁花盛开,果实累累。
现在的父母都舍得教育投资,不过很多投在了“末”上。
给枝干摸蜜,给树叶打蜡,给树冠喷芳香剂。
功夫下了不少,对树的成材没起多大作用,有的甚至因为违反规律产生副作用。
虽然怀揣着一百种期待,但扣大棚、栽盆景养出的孩子,普遍缺乏主动性、成长性、抗挫折性。
孩子入营前,我会跟家长细致沟通情况。家长讲出来的很多担忧,在我看来,都不算大问题。只是错误教育选择的必然结果。
现在家长普遍选择“末”上的教育,跟传承断裂有关。
一个家庭,老人是本,一个民族,祖宗是本。中国老祖宗很爱子孙后代,所以,留下了经典。这些经典,超越时空,在滋养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灵和生命根脉。
1912年前,中国人都要读经典,打下学养基础,懂得做人和做事。1921年,蔡元培上任教育总长,第一件事,就是发布命令,废止全国中小学读经。
至此,生命的境界是一代不如一代了。

《论语》班诵读经典选发
古人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事开太平”的生命境界令人感佩,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”的生命追求令人敬仰,今人只为“稻粱谋”:考个好大学,找个好工作,娶个好媳妇,生个好孩子,给孩子上好的补习学校、好的特长班,让孩子考个好大学,找个好工作,娶个好媳妇……
我们夏令营的口号是“与经典同行,与圣人为伍”,就是希望孩子通过诵读经典、践行经典,体会圣人的生命境界,长养德行和能力,接续中华文化根脉。
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,但所有的孩子起码应该“自理自立自强”。
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,但所有的孩子起码应该“自理自立自强”。
自理的关键是放手让孩子做;自立的关键是让孩子懂得并服从规则;自强的关键是给孩子榜样,让孩子内心升起志向。
经典是经过时光淘洗留存的人文珍宝,里边记录了一个民族最厉害(圣贤)的人,如何做人和做事。长读这样的书,会时时启迪孩子生命,给他榜样的指引。
有个大人逗弄一个学经典的孩子。他问,你天天读经典,会不会没有朋友啊?
孩子说,我的朋友很多,有子路,子贡,还有颜回(均是《论语》中的人物)。

《中庸》班诵读经典选发
全球儿童诵读经典运动发起人和首倡者王财贵教授说:只要一个人把任何一本经典读一百遍,他必定能从经典中提升其为学的能力,必定能从经典中领悟其为人处世之道,必定能变化其气质,开阔其胸襟,启发其智慧,并且这一百遍经典必将影响其一生!
关于学经典的好处,一个家长说的很实用,也很深刻。
她说,我后悔没让孩子多学经典。人长大要遇到很多困难,我不能总陪着他。如果他遇到困难没有办法,甚至想轻生时,知识不会给他答案,但经典会。如果他知道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”时,可能就救了他一命。
因为与经典的三代隔绝,所以刚读经典时,会觉得晦涩。就像吃惯了肯德基的胃口,吃饺子时,不太习惯蘸酱油。
不过此刻,我正在一个教室的隔壁,听着孩子高声诵读经典,气贯长虹,振奋人心。
孩子的潜力无限,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隔绝,限制了一个生命的可能。
这两天下雨,有的孩子没带长袖衣服。
在家长群发了消息,或是亲自送来,或是寄了快递。
那速度,叫父母的牵挂。
这种牵挂到上大学时会达到极致。
一家人上阵,大包小裹的,恨不得把家都带上。
父母到分别那一刻总觉得给的太少。“末”上的给予,再多,也会觉得心里没底,而“本”上的浇灌,因为生生不息,才能带来信心和期望。
孩子终将远行。为了应对好那一天,千万要在孩子小的时候,给他经典防身。